工作动态
【线上科普】“钟”塌了……人的生物钟竟然不是24小时?
2025-05-08 石泉县图书馆
“钟”塌了……人的生物钟竟然不是24小时?
生物钟顾名思义,是一架设在生物体内的“钟”。它是由于地球的昼夜自转,导致生活在地球上的几乎所有生物,为了适应昼夜的节律改变,而演化出来的一个生物计时器,用来预知环境的改变,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。
所有的生物,包括植物、动物都有生物钟。它让植物可以在最合适的时候进行光合作用,也让动物能够在合适的时候,觅食、迁徙和繁殖等,所以它其实不仅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计时器。同时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生物系统。
与生物钟相关的有趣现象有哪些?
其实生物钟就是被一种有趣的现象吸引,才让科学家发现了生物钟。包括最初发现含羞草,它的这种昼夜律动,吸引了de Mairan(法国天文学家)这个科学家,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科学问题,就是昼夜的律动,是一种内在的机制驱动?还是受环境的改变?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就把含羞草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,不受环境昼夜节律的牵引,然后他发现含羞草在没有任何的环境因素影响下,依然能够昼夜地律动,所以他认为这样的一种律动是一种内在的机制。
这开启了对生物钟的研究,其实从含羞草的生物钟发现以后,后面就有了非常著名的林奈。他制备的那个花钟,是根据花在不同的时间开花铸成的。在日内瓦有一个花钟公园,包括从早晨蒲公英的开花,还有牵牛花和夜来香的开花等,他按照不同的开花时间做成一个花钟,这是在植物里面。
然后在动物里面,蜜蜂的生物钟也非常有趣,它总是在花芯和花蕊最饱满的时候定点的去采蜜,来保证它能够采到足够的蜜来繁殖后代。
在我们哺乳动物里面,也是经过很长时间发现,确实是有这样的钟,包括生物节律研究的先驱者们,他们把自己关在洞穴、废弃的煤矿里面,来研究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生物钟,然后他们在完全跟环境隔离的情况下,记录他们的饮食,记录他们的活动,以及他们的体温,发现在他们体内也有一个生物钟,所以这些都是驱动我们去研究生物钟的一些故事。
人的生物钟为何不是24小时?
它说的就是一种内在的节律,生物钟内在的节律,是印记在我们基因组里的一种系统,它不受任何环境的信息影响,就算你没有表,没有信息,基本上到点就会饿了,到点就会想去吃饭等这种节律。
在人体或者所有的动物里面,它的节律,并不是准确的24小时。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。虽然天文钟是24小时,但是我们的机体不是准确的24小时,所以我们每天都在调时差,就是要把差补到24小时,所以我们所有的生命就有了去调我们生物钟的能力,这个能力,就能够让我们去旅行,去调时差的时候运用这样的一种规律。
一般夜行动物,它的周期会比较短,短于24小时,然后白昼动物,像我们人一般在大于24.5小时,有的是25小时。
我们人体生理所有的节律,其实并不一定完全是同步化。每天体温的节律有的时候是25点几小时,然后心率可能又是23点几小时,它并不是完全同步在一起,这个也是要注意的,并不是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一样的节律。
大脑有一种视交叉上核(SCN),我们说它的起搏器,可以通过环境的光线,来同步化我们机体所有的周围组织,适应到这样的24小时节律里面去。
生物钟的分子调控机制?
生物钟的调控是从多个层面进行的,我们说基因组成就是DNA里面,它有一个分子反馈环,这个分子反馈环构成了近24小时的节律,那么这样一个分子反馈环基本上存在于机体所有的细胞内,然后一群细胞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,每个组织它有一个自主的周围组织节律,但这些节律其实不能直接跟外界连起来,比如我们哺乳动物。我们通过一个SCN ,叫视交叉神经上核,在我们哺乳动物当中,它叫做Pacemaker(起搏器),是一个中枢生物钟,它每天接受光线的输入,在SCN里进行一个偶联,然后输出来同步化所有的周围组织,包括我们的肾脏、肝脏、肺活动等。那么在它的统领下,所有的活动跟环境能够进行合拍,关于SCN是非常肯定的,它是维持我们生物节律一个充分必要的核团。
通过前人多次的实验,证明它是充分必要的,来维持同步化生物钟的一个核团。它通过几种非常经典的实验,通过损毁这个核团,然后再移植这个核团,包括移植长周期、短周期的核团,使得受体的宿主,呈现了短周期或者长周期,所以SCN是一个非常关键的Pacemaker(起搏器),就是我们说的中枢。
影响人的生物钟的因素有哪些?
其实影响生物钟的因素还是很多的,因为地球的昼夜自转驱动,所以光线是我们影响最大的。
生物钟在不同的季节对生物钟影响也很大,因为它的日长日短不一样。所以季节的变换对我们的生物钟影响很大,这是从光线的角度。
温度其实也会对生物钟有影响。
同时我们每天饮食的时间,对于我们生物钟影响也很大。如果我们饮食日夜颠倒,生物钟驱动的这些基因,就会和饮食驱动的基因不吻合,导致生物钟的紊乱,所以饮食的时间,对于我们生物节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。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饮食的时间,在生物钟紊乱时,来帮助我们增强生活节律。
你看在飞机上跨时区旅行的用餐条件,其实他们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我们到目的地,能够更快地适应目的地的生物钟,因为他们的饮食其实是非常有规律的,来帮你调生物钟。在航空领域已经运用了生物钟的规律。
其实我们现在国内,也是想用一些叫做TRF ,就是时间限制性饮食,来增强你的生物节律的鲁棒性,我们就能够有一个更健康的节律。
疾病用药也与生物钟的关联?
其实现在生物钟影响的广泛性,越来越被医学界认可。因为在我们生物钟中,我们刚刚说的这种齿轮一样target(靶向)到的这些基因,很多都是一个时钟,有节律性的,所以如果这些药物target到了这个靶点的话,那么在什么时间用药就非常重要,你在高峰和低谷用药的有效性不一样。所以在药物上来看,我们特别希望能在药物的说明书上,告知我们药在什么合适的时间给更有效。
在医院里面,很多研究者也做了一些报告,手术也是会随着这个不同的时间影响手术的效果,包括心梗的这些实验,这个研究发在《柳叶刀》上,就是同样的手术,下午的手术和上午的手术相比,它的并发症率就会低很多。
另外像打疫苗,在早晨打疫苗,它的抗体滴度就会升高。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利用生物钟,在最佳的时间做最佳的事情,在医学上这是好的。另外还有一个不好的方面,因为生物钟这样的周期波动变化,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也有时间依赖的改变,比如说人在夜晚容易哮喘,很多心血管疾病会在凌晨到上午之间高发,包括很多生产可能也是在午夜生产的频率为高,很多的事故的发生也在凌晨,因为这个时候的警觉性会比较低,这些就是由于生物钟高和低的表达,带来的一些效果。
我觉得需要,包括我自己吃高血压药都不知道什么时间吃更好。因为高血压是一天24小时,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吃,我也特别渴望知道,到底我这个药应该早晨吃好,还是晚上吃好,我其实多次向这种药厂去提议,哪怕说明书上给我一个信息,特别是对这种慢性药,我觉得长期服用的更重要。
现在很多肿瘤治疗,也在推广时间用药,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。因为cell cycle(细胞周期)虽然它有它自己分裂的周期,但是它的这个cell cycle的各个阶段的门控,也是受生物钟影响的。在我们生物钟研究者来看,很多的化疗药,你在什么合适的时间给予化疗药是很有讲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