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工作动态

工作动态

【线上科普】结直肠癌的病理报告,到底能“报告”些什么?

2025-04-29 石泉县图书馆

 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,如何正确认知自身的健康状况,不盲目地对各项检查结果产生焦虑情绪,就需要大家科学地了解医学知识。

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了改变,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量增加,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。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1.71万,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,死亡病例24.0万,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4位

结直肠癌初期临床症状并不特殊,主要表现为腹痛、大便形状及排便习惯改变、贫血、体重骤减和便潜血,常常容易被忽略,对于高风险人群和有临床表现的人群,医生一般会建议进行肠镜检查。

有些患者提起肠镜检查就十分恐惧,其实肠镜就像我们肠道的“侦察兵”,不仅能够直接看到结直肠内部是否有异常的改变,还能够钳取下这些“可疑的异常病变”,送给“大本营的情报分析员”——病理医生来进行诊断,也就是临床医生口中的“消化道内镜活检”。下面,“显微镜君”将聊一聊

病理报告到底能“报告”些什么?

通过肠镜取下的可疑组织大多数都是很小的标本,直径一般为0.1~0.2cm大小,也就是只有小米粒般大小。检查人员就像战场上的侦察兵一样,发现这些“问题”,运送到病理科经过层层关卡进行解密分析。

这样的“小米粒”经过脱水、包埋、制片、诊断等一系列处理分析后,病理报告能够传达的信息主要是它有何改变,大家更关心的是有没有“癌变”,也就是这一片领地有没有成员“叛变”。

如果病变表浅或者是带蒂息肉,粘膜切除或活检可完整切除时,病理报告上会给予临床医生更多的信息,例如肿瘤类型、浸润深度、脉管神经侵犯情况及切缘情况等。

因此,病理报告能够帮助我们回答:

肠镜下看起来可疑的病变到底是什么病变,是不是癌?

如果是癌,那么它的生长情况如何?

不过,常言道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因为肠镜钳取的组织有限,所以往往仅能确定病变性质,无法提供更详细的信息。

外科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方法,术后可以采取化疗、放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方法,尽可能地消灭肿瘤,降低复发风险。

从这么多的治疗手段中,临床医生如何为每位患者挑选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呢?

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——若要制定最适合每个人病情的治疗方案,就需要对肿瘤进行详细的个性化评估。而帮助临床医生实现这种精准评估的武器,就是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更加全面的病理分析。

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报告现已模板化、规范化。它能够告诉我们很多信息,其中有三点尤为重要:

肿瘤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:

首先需要在临床诊断基础上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。虽然都是结直肠癌,但是在病理分型中,有腺癌、印戒细胞癌、黏液腺癌、神经内分泌癌等等,其恶性程度大相径庭。而肿瘤分化可以说代表了肿瘤的颜值,在生活中颜值高的人往往运气不会太差,肿瘤也是,分化越高预后也相对越好,但也不是一概而论,也会有例外的情况。

浸润深度:

肿瘤的发展就是一场侵略战争,肿瘤越严重,浸润深度越深。因此病理医生需要仔细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。此外,肿瘤一方面可以直接侵略,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血管、淋巴管、神经束这种快捷通道绕开屏障偷袭,如果发现了肿瘤脉管瘤栓和神经侵犯,也就意味着出现高危因素,要引起重视。

淋巴结转移情况:

结直肠周围脂肪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淋巴结,他们是重要的免疫堡垒,如果它们被突破,就相当于我们的身体又损失了一个军事要塞。明确有没有淋巴结转移,以及是哪些淋巴结发生转移,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肿瘤与我们身体交战的战况,如果已经有一部分淋巴结发生转移,就需要增加援军(比如化疗、放疗、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),帮助我们对抗肿瘤。

除此以外,病理医生还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做病理辅助检查,例如:免疫组织化学染色、特殊染色或者分子检测等,有时是为了确定原发部位及疾病类型,有时是为了指导治疗。就如同侦察兵侦查敌情时会根据地势、风向等条件的差异来选择不同侦查手段查明敌方的情况。

我们常规会对结直肠病人进行错配修复蛋白的检测,发现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病例,因为这部分病人对特定药物不敏感,并且可能具有某些家族性综合征。这些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病人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。

大家常说的基因检测属于分子病理检查的范畴,也是病理检查的一部分。分子病理检测相当于情报分析员对收集的情报信息进行深入的解码,在基因层面上了解肿瘤的生长特点、机制。

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,分子病理检测能揭秘很多信息,如帮助精准诊断、治疗、甚至发现亲属的潜在患病风险。目前根据最新的国内和国际研究进展,建议对所有确定为结直肠癌的患者检测肿瘤组织基因突变情况(无论是活检标本还是手术标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