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工作动态

工作动态

【说戏小课堂】08京剧后三鼎甲各具特色

2021-08-25 石泉县图书馆

三鼎甲是清朝科举制度中,殿试中考得前三名(状元,榜眼,探花)的荣誉称号。而京剧中也有“三鼎甲”的称号,分为前三鼎甲和后三鼎甲。

京剧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,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人才:程长庚,余三胜,张二奎。

余三胜成名最早,隶属春台班,代表汉(汉调)派;张二奎接踵成名,隶属四喜班,代表京派;程长庚成名较晚,隶属三庆班,代表徽(徽调)派。但程长庚后来居上,在早期京剧史上威望最高,影响最大。

之前说戏小课堂已经详细介绍了前三鼎甲,今天我们来讲讲后三鼎甲。

后三 鼎 甲

京剧后三鼎甲是指京剧成熟时期的谭鑫培、汪桂芬、孙菊仙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。他们都曾师事程长庚之门,而以谭鑫培成就最高。 

·谭鑫培

谭鑫培(1847—1917年),本名金福,字望重,京剧演员,工老生。

他是京剧谭派的创立者,有伶界大王之赞。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,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,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,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。

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、余三胜,并向张二奎、卢胜奎、王九龄问艺,博采众长化为己有,终成一家。

他一生创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。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、性格和精神气质,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。

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:“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,演黄忠有老将风,《胭脂褶》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,《五人义》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。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。”

他在塑造人物时,不仅注意形象的真,而且讲求艺术的美,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。

·汪桂芬

汪桂芬(1860—1906年),名谦,字艳秋,号美仙,小名惠成。汉川县城关人,梨园世家出身。

汪桂芬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、发展,成为“汪派”。

汪桂芬嗓音高亢浑厚,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,歌声响遏行云,发音吐字饱满,韵味十足,极富立体感。其唱腔激昂雄劲,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绪,演唱悲剧性故事或悲剧性人物时,着力突出其壮美的一面,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悲凉凄苦的感情,如《文昭关》的伍子胥和《骂曹》的祢衡。

他嗓音特点是“脑后音”,而且带有“嘎音”,开口发声非常响亮,唱完仍似有余音袅袅。

汪桂芬虽以唱工见长,但是也能演做工和念工戏。做工方面,他发扬了程长庚端凝肃穆的风格,注意体现剧中人物的身份,如对关羽、鲁肃等形象的描绘便突出了他们典雅凝重的气度。

·孙菊仙

孙菊仙(1841—1931年),出生在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。清末民初京剧表演艺术家,京剧老生,是半途转业、三十岁以后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艺人。

孙菊仙的唱腔唱法,以大气磅礴、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,世称孙派,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。

孙菊仙嗓音宽厚高亮,音量极大,有宽有窄,有高有低,五音俱佳,每一放歌,浩瀚洪阔有如雷鸣。兼之气力充沛,用尖腔、使嘎调,极其自然。唱腔古朴雄壮,不事雕琢,磅礴充沛而少转折,长腔也不常见,虽粗服乱头却别具魅力,真挚朴实感染力强,令听者动容。

孙菊仙的念白,吐字饱满,有棱有角,间有天津方音,又吸收了王九龄既上口、又接近口语的念法,铿锵有力,爽朗风趣,无作戏痕迹。

孙菊仙在新三杰中属守旧类型,但也有所创造。他的唱、念纯以气胜,并且善于通过气息的放与收、音量的大与小、声调的高与低、节奏的疾与徐、行腔的曲与直等方面的对比,造成鲜明、强烈的印象,取得感人的效果。如《逍遥津》《李陵碑》《乌盆记》等剧目中的大段唱工即是这样处理的。

在当时的“后三鼎甲”中,孙菊仙的唱善用“膛音”,以慷慨激昂胜;汪桂芬用“脑后音”,以雄健刚劲胜;谭鑫培善用“云遮月”的嗓音,以声调悠扬婉转,长于抒情取胜。

同一剧目如《文昭关》《捉放曹》《鱼肠剑》等,三人演来,各有特色。

识别二维码观看《后三鼎甲》精彩视频

(来源:国家公共文化云)